【记承天寺夜游课】《记承天寺夜游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,写于他被贬黄州期间。文章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月夜漫步的情景,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豁达乐观的心境。本节课通过对课文的讲解与分析,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与写作手法,并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。
一、课文
项目 | 内容 |
作者 | 苏轼(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) |
朝代 | 北宋 |
背景 | 苏轼因“乌台诗案”被贬黄州,心情抑郁,借夜游抒怀 |
主题 | 表现作者在逆境中的豁达情怀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|
情感 | 孤寂中带有慰藉,苦闷中透出超脱 |
结构 | 以时间顺序展开,从“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”起笔,至“盖竹柏影也”收尾 |
写作特点 | 简洁凝练,情景交融,语言朴素而意境深远 |
二、重点词句解析
原文 | 解释 | 作用 |
“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,解衣欲睡,月色入户,欣然起行。” | 夜晚月光洒入屋内,作者因此高兴地起身散步。 | 开篇点明时间、环境,引出夜游事件 |
“念无与为乐者,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。” | 想找人一起赏月,于是去承天寺找张怀民。 | 表现作者孤独,也体现与友人的默契 |
“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。” | 庭院里的月光像水一样清澈,水中的藻荇交错,其实是竹柏的影子。 | 用比喻描写月夜之美,富有画面感 |
“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。” |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?哪里没有竹柏?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。 | 抒发感慨,表达对现实的无奈与超脱 |
三、课堂学习要点
1. 文言词汇积累:掌握“户”、“欣然”、“盖”、“但”等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。
2. 修辞手法分析:学习比喻、对比等手法在文中如何增强表达效果。
3. 情感体会:理解苏轼在困境中的心境变化,学会从文字中感受作者的情感。
4. 写作借鉴:模仿本文的结构和语言风格,尝试写一篇短小精炼的写景散文。
四、教学反思
本节课通过朗读、讲解、讨论等方式,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。学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,逐步掌握了赏析古文的方法。但在个别语句的理解上仍需加强,如“盖竹柏影也”的比喻意义,部分学生未能准确把握。今后教学中应加强文言文语感训练,提升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。
结语
《记承天寺夜游》不仅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,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。通过本课的学习,学生们不仅提升了文言文的阅读能力,也学会了在困境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美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