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,古人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丰富的称谓。这些称谓不仅反映了古人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,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。下面,我们就来一起探索从0岁到100岁,古人是如何称呼不同年龄段的。
0岁:襁褓
“襁褓”指的是未满周岁的婴儿。《说文解字》中解释:“襁,负儿之带也。”襁褓就是用来包裹婴儿的布带,因此用来指代初生的婴儿。
1岁:孩提
“孩提”一般指1至3岁的孩子。《孟子·尽心上》中有云:“孩提之童,无不知爱其亲者。”这里的“孩提”就特指幼小的孩子。
2岁:孩抱
“孩抱”也是指婴幼儿时期,与“孩提”相近,但更强调被怀抱的状态。
3岁:龆龀(tiáo chèn)
“龆龀”是指儿童换牙的阶段,大约在3岁左右。古人认为,牙齿的变化是成长的重要标志之一。
4岁:垂髫(chuí tiáo)
“垂髫”是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,因其头发自然下垂而得名。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中写道:“黄发垂髫,并怡然自乐。”
5岁:幼学
“幼学”表示开始学习的年龄,古人认为五岁是接受教育的起点。
6岁:总角
“总角”原指扎起来的头发,后来引申为少年时期。《诗经》中有“总角之宴”的描述,形容少年时代的欢乐时光。
7岁:龆年
“龆年”同样指儿童时期,尤其是换牙阶段的孩子。
8岁:龆龀年
与“龆年”类似,“龆龀年”也是指儿童时期,强调牙齿的变化。
9岁:黄口
“黄口”最初指雏鸟的嘴,后来泛指幼小的孩子。成语“黄口小儿”即由此而来。
10岁:幼学之年
十岁仍然是幼年的阶段,古人将其称为“幼学之年”,表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开始接受正式的学习。
11岁:始龀
“始龀”指的是刚刚开始换牙的年龄,大约在十一二岁左右。
12岁:金钗之年
“金钗之年”专指女子十二岁,因古代女子十二岁时会佩戴金钗而得名。
13岁:豆蔻年华
“豆蔻年华”原本指女子十三四岁的青春年华,来源于唐代杜牧诗句“娉娉袅袅十三余,豆蔻梢头二月初”。
14岁:舞勺之年
“舞勺之年”指男子十三四岁,开始学习礼仪舞蹈的年龄。
15岁:及笄之年
“及笄之年”专指女子十五岁,表示成年,可以束发加笄。
16岁:弱冠之年
“弱冠之年”指男子二十岁,但十六七岁时已有弱冠之称,表示即将成年。
17岁:碧玉年华
“碧玉年华”特指女子十七岁,形容正值美好的青春年华。
18岁:成人之年
十八岁被视为成年人的起点,开始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。
19岁:冠笄之年
“冠笄之年”同样指女子成年,即十八九岁时已经可以举行成人礼。
20岁:弱冠
“弱冠”是男子二十岁的代称,意味着成年。
30岁:而立之年
“而立之年”指三十岁,意为在这个年纪应该有所成就,能够独立自主。
40岁:不惑之年
“不惑之年”指四十岁,表示心智成熟,不再迷茫。
50岁:知天命之年
“知天命之年”指五十岁,意味着对人生的理解更加深刻,能够顺应天命。
60岁:花甲之年
“花甲之年”指六十岁,因为天干地支每六十年一轮回,所以称六十为“花甲”。
70岁:古稀之年
“古稀之年”指七十岁,出自杜甫诗句“人生七十古来稀”。
80岁:杖朝之年
“杖朝之年”指八十岁,意为可以拄杖上朝,享受高龄的荣耀。
90岁:鲐背之年
“鲐背之年”指九十岁,形容老人背部弯曲如鲐鱼。
100岁:期颐之年
“期颐之年”指一百岁,意为长寿,达到人生的圆满境界。
通过这些称谓,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生命的细致观察和美好祝愿。每一个年龄都有独特的意义,每一个阶段都值得珍视。希望我们都能珍惜时光,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!


